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观十九大的法治

来源: 时间:2017年11月2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观十九大的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之中。大气磅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被纳入八个明确之中。报告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明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德结合等这些重要纲领,奏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最强音。

         
十九大报告十分重视法治,全文一共出现了五十五次法治一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法治频繁出现在大各个章节。从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与法相关的篇幅很多,这份纲领性文献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规划蓝图。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公平与正义须以法治来守护。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法治意味着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正当性,法治相对于人治更稳定;法治强调的是权力制衡、法律救济。相比于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法治是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

       
中国从秦朝的《秦律》、汉相萧何制定的《九章律》、曹魏的《魏律》、蜀汉的《蜀科》、晋武帝颁行的《晋律》、隋文帝在位时期制定颁行的《开皇律》、唐朝的《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后周的《大周刑统》、宋朝的《宋刑统》、元朝的《元典章》、明朝的《大明律》与《大明会典》、再到清朝的《大清律例》,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从春秋子产铸刑鼎首次公布法律,到汉唐以降历代相沿的成文法典,古老中国有着漫长的法制演进。人们曾只追求“人治”的完善,将治国理想寄托在“圣人”“明君”身上。而现在,公民越来越信奉法律、崇尚法治,国家一直在追求法治的完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议题的中央全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主席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良好局面正在迅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的十九大为法治揭开了新篇章。报告提出的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无疑是对“法治”最好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五十五次提到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国家一切治理无不关乎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概况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提法,是关于依法治国的新鲜表述。“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等新措施已写入报告,十九大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勾画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部分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司法改革措施。一是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建立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试图解决司法机关受地方党委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三是强化法律人共同体,提出要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和检察官。该项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司法职业化”水平,有望加速推动司法职业化的改革。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部分,强调坚持厉行法治,保障了法治力度。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改革政治体制、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律、道德意识;完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法律监督体系。是实现法治所需要的条件。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我们学习借鉴他国法治经验但不照搬照抄、不全盘西化全面移植,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合理吸收,形成了中国多层次复合式法律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精神,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每个公民的期望所在。中国“法治”的推进,需要国家层面法治建设的引领,更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自下而上的努力。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当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每个社会个体将汇聚成推进法治社会的不竭源泉;当法治融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人们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身,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社会的风尚,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将开辟崭新的画卷,人们也将获得更多的福祉。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我们的时代呼唤着法治,人民期盼着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开启新的航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宏伟的总目标、壮阔蓝图,将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辉煌法治中国,法治也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前行而保驾护航。



                                                                                                   万延娇   
                                                                庆熙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庆熙网络大学外籍教授